目录
鲁迅研究
促使鲁迅弃医从文的照片为三船敏郎之父所摄——对鲁迅文学转向的再探讨铃木正夫;赵陕君;1-28
鲁迅杂文话语刍议李拉利;29-40
“社会批评”的笔法——以鲁迅《“题未定”草》系列杂文为例李国华;41-52
鲁迅新文化运动时期与“托尔斯泰主义”的对话——以《工人绥惠略夫》的翻译为媒介范国富;53-63
魏连殳的客厅——《孤独者》中的空间移动及其衍义刘潇雨;64-73文学史研究
后“大革命”语境下“亭子间文化人”历史考辨吴述桥;74-84
“后五四”时期的青年与导师关系——以1920年代高长虹与鲁迅的争论为线索张学谦;85-96
“两个口号”论争前夕鲁迅眼中的上海文坛与革命危机付丹宁;97-107
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艺术反思曹文慧;108-114近代文学研究
中西认知的“误会”与观念的碰撞——论英人傅兰雅的晚清时新小说征文梁苍泱;115-126
“语怪小说”中的政治寓言——梁启超译《俄皇宫中之人鬼》的意义宋雪;127-137
人物类型、叙事逻辑与功能在中国近代小说的推演——从《九命奇冤》到《霍桑探案》董亚惠;138-150
民初政治小说《极乐地》的文学史意义晋海学;151-160台湾文学研究
“国语运动”中的台湾话文论争——1930年代台湾文学的语言问题与“民族形式”之难欧阳月姣;161-174
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台湾自然书写魏雪慧;175-181作家与作品
周作人翻译波德莱尔《巴黎的忧郁》探微陈佳;182-192
中国现代小说中的“市民父亲”姜瑀;宋剑华;193-202
赵树理小说的民族传统艺术因子探寻陈俊;203-210
新中国成立后李健吾的文学批评麻治金;211-219
汪曾祺小说中民歌的叙事功能万莉;220-227
高晓声的“糊涂话”许廷顺;228-239
铁凝小说女性角色的个性特征蔡晓妮;240-250
王方晨《老实街》中的道德书写张艳庭;251-259
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欣赏2+261
编后记260